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4 06:46:40  浏览:925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宣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宣办发〔2009〕24号


各县市区委,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党组(党委):

《宣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宣城市委办公室

2009年9月21日





宣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化解,最大限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一步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稳重大问题的发生,为宣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事项,是指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决策;涉及较多群众切身利益并被国家、省、市、县市区拟定为重点工程的重大项目;涉及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重大活动等事项。

第三条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属地管理,行业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按照全面、客观、准确的要求,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对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先期作出评估。



第二章 评估范围和评估内容



第四条 评估范围

(一)关系到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二)关系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民生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

(三)关系到较大范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行政区划调整、市政规划建设、重点项目建设。

(四)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事业单位重大改革事项。

(五)关系到诸多群体利益的政策性收费、定价和行业管理政策调整。

(六)各级党委、政府认为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评估内容

(一)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法性

1、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

2、重大事项所涉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

3、重大事项制定、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

(二)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理性

1、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否超越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3、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条件是否具备

1、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

2、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

3、是否有具体、详实的方案和完善的配套措施。

4、是否会给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

(四)重大事项制定、实施可能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1、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2、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有无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章 责任主体和评估程序



第六条 评估责任主体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部门、制定出台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改革的组织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难以确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评估责任主体。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风险评估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 风险评估程序

(一)全面掌握情况。责任主体主要对拟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民意测评、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掌握评估对象(重大决策、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活动)的有关基本情况,为预测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准确评估风险。根据了解掌握到的第一手资料,按照列入评估的四个方面内容,对重大事项确定之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逐项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估。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召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会、听证会。

(三)制定维稳预案。针对预测评估出来的涉稳较大隐患,要研究制定预防和处置工作预案。预案应体现周密、具体、清晰、可行的原则。内容包括: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其联络方式;预防和处置的具体措施;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而酿成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责任追究办法。

(四)编制评估报告。根据前一、二、三项工作结果,编制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包括:重大事项涉及到的相关情况;预测评估情况;预防和化解涉稳问题的工作预案;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价或意见建议。评估报告形成后,报本级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并送同级维稳办和信访局。县市区维稳部门要将评估报告及时上报市维稳办建档备考。



第四章 风险化解和责任追究



第八条 风险化解

(一)风险化解责任。风险化解的责任主体根据第六条的规定确定。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是风险化解的第一责任人。市及县市区维稳办是风险化解的督办检查单位。

(二)风险化解程序。责任主体认为在其职能范围内能够解决并确保社会稳定的事项,由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责任主体认为某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较大,需要多个地方和部门共同处置化解的,由责任主体报同级维稳办,维稳办应及时对报告中预测评估出的涉稳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并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书面意见,提交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并向党委、政府报告。由党委、政府确定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

(三)加强协作配合。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切实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降至最低。正确处理好维稳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既坚持依靠业务部门对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搞改革、办活动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又坚持维稳部门有重点地主动深入一线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及时提示风险,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要正确处理好民意主流和少数人意见的关系,既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又重视反对意见,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防止产生过激和极端行为。

第九条 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制。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对应实施风险评估而未实施或组织实施不力,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造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据《安徽省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暂行规定》、《宣城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暂行规定》和有关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进行责任追究。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依纪依法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第五章 检查督办和考核考评



第十条 检查督办

市、县市区两级维稳办负责对本辖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对化解工作进行跟踪督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不定期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督查;信访局和维稳办可根据工作情况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抽查;督查和抽查情况报市委、市政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参考依据。各级人大、政协根据工作需要,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视察、调研,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考核考评

(一)考评对象

各县市区和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的市直相关部门。

各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市区直部门的考评。

(二)考评办法

考评办法由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维稳办负责组织实施。

(三)考评内容

1、在对重大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是否将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计划,一并进行。

2、对拟实施的重大事项,是否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对照列入评估的四个方面内容,是否进行了缜密研究,逐项评估。

4、维稳工作预案是否周密、具体、可行,责任追究办法是否明确。

5、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制作是否准确、详实,是否报本级维稳部门备案。

6、在重大事项组织实施过程中,评估主体是否设有涉稳信息直报点和信息直报员,信息报送是否快捷畅通。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


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全绿字〔20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局),各有关部门(系统)绿化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绿化委员会,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化委员会、林业局: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已经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十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造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保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实施《纲要》对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增加森林资源,提升城乡绿化水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如期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全国造林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是统领全国造林绿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是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的基本遵循。各地、各有关部门(系统)要充分认识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根据《纲要》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制定落实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搞好协调配合,建立造林绿化协作机制;分级编制规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将组织《纲要》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各省(区、市)、各有关部门(系统)要将按程序报批后的本地、本部门(系统)造林绿化规划,以及贯彻实施《纲要》的具体情况,于2011年12月底前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

附件: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
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main/2011-7/file/2011-7-12-8920476e3e204817a8d33e821e5fdb44.pdf
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修订稿)

国家教委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修订稿)
国家教委



为了加强和改进对高等理科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理科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教委聘请专家、教授建立理科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在国家教委领导下,对高等学校理科各学科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
导的专家组织。

第一章 组 织
第一条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若干教学指导组。
第二条 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由主任委员主持、副主任委员协助主持。主任委员所在学校为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教学指导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若干人。教学指导组的工作由组长主持、副组长协助主持。
组长所在学校为该教学指导组的主持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设秘书一人协助主任委员、组长工作。
第三条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组成员由国家教委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作风正派、身体健康的高等学校理科教师中聘请。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组成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

第二章 任 务
第四条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一)受国家教委委托进行理科教育重要决策前的研究,对理科教育全局性问题向国家教委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理科教学工作和改革,组织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推动、指导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审议和鉴定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计划、成果;
(三)审议理科教学文件,研究和参与理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四)研究理科教材建设工作,提出各学科教材建设任务草案,审议理科教材建设规划,监督理科教材质量;
(五)协助国家教委做好本学科的师资培训工作;
(六)宣传理科教学的有关政策,沟通国家教委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第五条 教学指导组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专业或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改革,总结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参加教学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编制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规划草案,参与规划的实施;
(三)开展课程或专业教材的编审、研究、评介等工作;
(四)协助国家教委做好有关的师资培训工作,提出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建议。

第三章 工作方式
第六条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根据国家教委下达的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并报国家教委审批。
第七条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按照国家教委批准的工作计划、经费数额组织活动;工作结束后将有关材料、总结报告等报国家教委。
第八条 各高等学校均应支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组的工作。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主持学校和委员、成员所在学校应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委员及成员应主动向校院、系有关领导报告相关的工作,主
动取得支持和帮助。
第九条 高等教育出版社参与制定理科教材建设规划,协助组织规划的实施,并负责部分教材的出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派出编辑人员担任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组的联络员,协助国家教委保持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的经常联系。
第十条 国家教委对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进行评价,对工作做得好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组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支持。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章程自1995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解释权、修改权属于国家教委。



1996年1月2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